BMI衡量肥胖?靠谱吗?
而在很多人心里,BMI(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)俨然成为判断肥胖的黄金指标,
我们上网搜寻处处可以看到解释、说明以及计算BMI的网站,大意通常都是宣扬这是一个世界通用的胖瘦标准

不过,这个指标真的靠谱吗?BMI真的有这么“准”吗?
其实,BMI最初,是1830年代由一位比利时的统计学家Adolphe Quetelet,为了研究人类生长的趋势而发明的公式,“当时这位统计学家对于肥胖问题并不感兴趣”,他只是发现,人类身体的生长似乎有一个规律,就是身高越高的人体重也有越重的潜力,而用这条公式可以大致描述这个现象。
直到上个世纪的九零年代,世界卫生组织拿这个指标当作人类身材的“分级标准”,BMI才被广泛用于判断过胖或过瘦,并且更进一步被用来研究身材和各种慢性病的相关性,而各种机关团体、保险公司、军警单位也纷纷采用BMI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。
但是,作为一个研究“身材与慢性病”的指标的BMI,本身却有一个根本上的缺陷,就是它只能描述整体身材的大小,却无法区分身体组成
也就是说,一位非常肥胖的人,与一位非常强壮的人,可能具有一样的BMI(两者都过高)
而一位脂肪度非常低的精瘦人,跟一位极度缺乏肌肉但脂肪度却过高的纸片人,也可能具有一样的BMI(两者都过低)
而我们已经知道,慢性病其实跟脂肪度有关,脂肪度越高其实代表的是越高的健康风险,肌肉量越高其实代表的是越健康的身体,但是在BMI的计算之下,高肌肉量和高脂肪度如果最终都造成高体重,则可能会被分成同一类。
此外,即使是脂肪度相同的人,BMI也无法区分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,而这两者带来的健康风险也不一样。
相关推荐
减肥健身——体重真的不是重点!
健身——关于体重,你所不知道的体重之谜
怎么看体脂率?测量体脂的六种方法!
那为什么健康、医疗和公卫机构持续采用BMI呢?
这是因为这些领域的研究经常必须经手“大样本统计”,在样本极大的情况下,数字可以让人看出某些“趋势”,这些“趋势”有利于做后续更深入的研究,而且,“在健身人口不多的年代或地区,因为非常强壮造成的BMI过高人数很少,所以这些样本会被大量的肥胖者“稀释”掉,最终得到的研究数据仍有一定的价值”。
但是,这样的量化研究指标,并没有应用在“个人”的功效,也就是说,即使几千万人的量化统计发现BMI与某些慢性病有关,这也不表示“每一个”BMI过高的人都“一定会”有慢性病,甚至连风险较高都未必谈得上,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出现在眼前,我们应该要评估这个人的动作能力,肌肉力量,运动能力,代谢状况,而不是回头到大数据里比对BMI,每一个个人的差异太大,统计只管趋势,回头应用在个体的时候,准确度是会大幅降低的。

如果我们硬要用BMI来判断一个“个人”是否健康,会发生什么事呢?
首先,强壮的人都会被要求要“减肥”,但是肌肉其实是身体的代谢工厂,代谢要好,肌肉量不能太小。
其次,是“隐性”的胖子会以为自己很健康,所谓隐性胖子指的是高脂肪度合并肌少症所达到的“正常体重”者,而这种人在现代社会已经不是少数。
研究归研究,应用归应用,BMI在研究上有其意义,但在实务应用上有诸多限制,我们要当更聪明的使用者,善用BMI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资讯,但是停止把它滥用在它本身缺乏解释力的面向,再说一次,BMI适合用在样本极大统计研究,并不适合用在个人层次。
强烈建议,直接考验自己的“人体运动能力”,得到的资讯可能远远多过这个数学公式。
延伸阅读:
foodgym
回复“营养”,即可免费获得健身饮食完整资料。